柳江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柳州惊奇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TUhjnbcbe - 2023/3/29 21:0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技术研发有效提升了柳工集团产品绿色智能、国际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图为柳工集团装配车间。经济日报记者牛瑾摄

图为柳州市区景色。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宛若百里画廊,青山碧水蓝天,刷新了人们对这座工业城市的认识。李斌摄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驰名海内外;另一方面,作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在探寻二者的相得益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魅力。

柳江,从云贵高原出发,经壮侗苗瑶的山山岭岭,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它在柳州拐了个弯,怀抱着一方热土,孕育了柳州人。

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刷屏的“网红”柳州螺蛳粉,还是柳钢、柳工等一众制造业“大咖”?没错,柳州是它们的诞生地,柳州是一座以工业而闻名的城市。

然而,还有让你想不到的。柳州在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今年1月至2月,继续保持着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柳州偏居西南一隅,怎么就弄出了蜚声中外的一款款产品?贴上工业标签的城市,在水环境质量上怎么就拿了第一?

问号拉直了就是感叹号――柳州惊奇!

水质排全国第一,为什么是工业城市柳州

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了(约)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柳州是无可争议的西南工业重镇。然而,这座工业城市不是灰色的,而是绚烂的;不是机械的,而是灵动的;不是平淡的,而是诗情画意的。

柳州工业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就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前,柳州制造出广西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年,承接国家实施的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等“工业建设十大项目”;改革开放后,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城市中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由此,柳州拥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历史博物馆就不足为奇了。馆内牛头刨床、鳄鱼剪床、球磨机……油亮威猛的“钢铁巨兽”让人目不暇接,见证了柳州工业百年激荡的历程。

当老工业基地不堪重负,信息化浪潮席卷翻滚,搞工业一时间似乎不如原来那么吃香了,但柳州的历届决策者却初心不改。“工业是柳州的命脉、是立市之本。我们要做的,是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建设工业强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告诉记者。

当年的柳州拖拉机厂,在国内同类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生产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微型货车,开创了柳州在微车领域一路领跑的历史。而今的柳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五菱、宝骏、风行等汽车品牌驰名中外。上汽通用五菱自建厂以来,产量已突破万辆。

柳州人爱工业、懂工业、拼工业。凭着这份爱、这份懂、这股子拼,不但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以工业化思维孕育出了屡屡登上热搜榜、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开发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螺蛳粉挣脱了小作坊。据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介绍,短短6年多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出口总值达万元,是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不少人点赞: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是“中国经济有韧性的一个缩影”。

工业重镇,只是柳州的一面。阳春三月,初到柳州,颠覆的是感官。

28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将城市装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雾起,江如玉带,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画笔,绘出的锦绣一般,亦幻亦真,如梦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将江滨公园、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江中喷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画廊。

一江碧水,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了“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这些画面,定格在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庞卡的镜头中,“一辆车、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说不完的故事。

来柳州旅游的人说,“过去不愿意来柳州,来了也想着赶紧走。现在是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柳州人现在敢放这个话,“柳州,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

工业排放向来是污染大户,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随着工业总量的扩大,如何在发展当中克服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损害,一直是我国工业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

“现在从总体看,我国工业污染这个大老虎是被关到笼子里了。但从长期看,工业治污是需要持续投入的。”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司司长张波说,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

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为什么全国水质排第一的是工业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实打实地持续了30年,其中有过争论,有过艰难的抉择,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最后靠着执著、信心与勇气一路走过来。回顾30年治污历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业柳州的山水为什么这么好。

“要柳钢还是要柳州”,一场大讨论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抉择

往事并不如烟。有那么一段时间,柳州这座城市是灰头土脸的,甚至在全国挂了号。那时,顶着全国四大“酸雨之都”的帽子,柳州人难堪得抬不起头。

与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毗邻而建的柳州生态宜居馆里,一封年读者给当地媒体的来信这样写道:

“仅5月底一场酸雨,市郊农作物受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柳北郊外白露、长塘乡屯的瓜地菜地被酸雨袭击后严重枯萎;市红星园艺场职工种的数十万株西瓜、蜜香瓜,叶子变*,藤蔓枯干。尚未成熟的瓜果纷纷脱柄,就连蔬菜基地的辣椒、西红柿、四季豆也全枯死了……”

“人一旦被酸雨淋了,头皮就会发痒,皮肤就会起疹子。雨水最酸的时候,都能接近食醋的酸值。”干了30多年环保的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福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典型的‘十雨九酸’,市区周边许多山峰变成了光秃秃的‘白头山’”。

柳州地处盆地,常年静风频率高,大批工厂又坐落于市区,混杂在居民区中。位于城市北部上风处的几家大型重化工企业,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废气难以散去,是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化工、冶炼、造纸、食品等生产企业,长期超标排放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不仅如此,燃烧劣质煤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那时的柳州市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煤,深受其害的市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酸雨的制造者。

每一场酸雨,柳州人心里也是酸酸的,都会催生出一股城市焦虑。酸雨要是不治理,这个城市是没有前途的!然而,工业城市必须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然产生废气废水废渣。这岂不是“压下葫芦起了瓢”?鱼和熊掌能兼得吗?柳州市的决策者面临着要工业经济还是要生态环境的艰难抉择。

权衡不仅在*府层面。

柳钢、柳化、柳电,这3家大企业既是纳税的排头兵,也曾并称为柳州三大污染户――一边在贡献丰厚的税收,一边在环保方面备受市民诟病。

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铁厂纷纷外迁。柳州也出现了“要柳钢还是要柳州”的大讨论。按照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网格化管理,柳钢所在区域的排放限值,决定了柳钢以当时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柳钢的未来在哪里?

社会大讨论让共识“出笼”。“要柳州,也要柳钢!”柳州市委、市*府作出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柳钢也下定了决心,“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当时有一句话,我们说‘不搞好环保,柳钢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

共识有了,“久久为功”的过程开始了。从强制淘汰工艺落后的工业锅炉,实施管控二氧化硫排放措施,将总量控制区内的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纳入有效监控和管理开始,进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气化率降低用煤率;改变“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布局。严把“进口关”,对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柳州走的每一步都不轻松。

高硫煤不能烧了,而烧好煤企业会增加成本。赵福说,刚开始企业表面上答应得很好,暗地里却在糊弄和应付。当时分管环保的副市长下到企业一家家做工作,“这是很少见的”。若是还不达标,就进行社会曝光;曝光还不行,更强硬的措施就会跟上。让赵福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企业一次被罚了万元,通过*策逼着企业治污。

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这“四个一批”的铁腕整治,如同罩在排污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几年前,柳化、柳电在完成使命后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最初的自我加压管控排放,到后来国家层面对排放指标进行考核,赵福的感觉是两力合一力,环保工作迎来了最好时期。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年柳州98.5%的降雨是酸雨,那时候的工业总产值是亿元;到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空气优良率高达96.7%。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综合判断环保与经济的关系,不能依赖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工具,不能仅看局部和短期利益,更不能只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州惊奇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