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位于来宾市东北部。国道、国道、省道、省道,柳州至武宣、梧(州)柳(州)高速公路和柳江过境。辖8个镇和3个乡,县人民*府驻象州镇,行*区域面积.47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7.2万人。有壮、瑶、苗等18个少数民族27.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8‰。年,象州县总人口为37.2万人,有壮、汉、仫佬、瑶、苗、侗、毛南、土家、布依、满、水、彝12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11个,少数民族人口27.88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3%。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岭南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今县境属桂林郡。
汉初,今象州地属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今象州境内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行*建置之始。
三国,今县境地属吴,凤凰三年(年),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属桂林郡。武安为桂林郡治。西晋太康元年(年)武安更名武熙,改属郁林郡,今县境有武熙,桂林2县。东晋太兴元年(年)分郁林郡设晋兴郡,武熙县、桂林县属晋兴郡。南朝宋、齐时,武熙县改属桂林郡,初为郡治,后迁往中溜,齐复将郡治迁回武熙。梁在今县地置韶阳郡,领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今县城)为郡治。陈沿梁制。
隋开皇十二年(年)置象州,在今县境内设有淮阳、西宁、桂林3县。开皇十八年(年)淮阳改名阳宁。大业二年(年)撤象州,今县境置阳寿、桂林2县,将阳宁并入阳寿,西宁并入桂林县,改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年)重置象州,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5县,州治阳寿(今县城);今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其中武化、长风2县属晏州。贞观十二年(年)撤西宁并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长风、武化2县改属象州,次年州治迁至武化。乾封元年(年)撤桂林县并入武仙县,天宝元年(年)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县并入阳寿县,郡辖4县。乾元元年(年)象郡改称象州。大历十一年(年)撤长风县并入武化县,州治迁阳寿。从此至唐末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今县境有阳寿、武化2县。
五代十国,开平元年(年)属楚,南汉乾和九年(年)属南汉。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州治阳寿。
宋开宝四年(年)象州归宋,沿旧制。开宝七年增辖来宾县。景德四年(年),升象州为防御州。熙宁四年(年),撤销武化县并入阳寿县。元祐元年(年)恢复武化县,南宋时又撤销。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武仙、来宾3县。今县地为阳寿县。景定三年(年),象州州治从阳寿迁至来宾县之蓬莱洲。
元至元十三年(年)象州归元,设安抚司。十五年(年),改象州为路,治所从蓬莱洲迁回阳寿。大德年间(~年)复改为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
明洪武元年(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属明。次年撤销阳寿县归并象州;改象州为散州,初辖武仙后无辖县,属柳州府。
清顺治八年(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诸州县,象州归清,建置沿明制。咸丰六年(年)大成国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改象州为相州。咸丰十一年(年)清兵收复相州,复称象州。
民国元年(年)象州改称象县,属柳州府。2年6月改属柳江道。15年改属柳庆区。17年属柳江行*督察区。19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11月属梧州行*监督区。25年9月属浔州行*监督区。31年3月属第二区(柳州)。36年属第三区(治苍梧)。38年解放前夕,属第二区。
年11月29日,象县解放,属柳州专区。年9月,象县与武宣县合并,改称石龙县,属宜山专区,县城暂设于武宣镇,年6月迁至石龙镇。年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石龙县属柳州专区。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龙县更名象州县。年3月,复置武宣县,象州县城迁至象州镇。1年柳州专区更名柳州地区。象州仍属之。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年12月28日,设地级来宾市,象州属来宾市管辖。年末,象州建置历史长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