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走进“娘美”的故乡——三宝
文:吴正豪
这里是珠江的上游,都柳江畔,距榕江县城三公里,美丽的三宝侗寨。她绵延约有十余公里,由九个村寨组成,约二千五百户,一万三千多人,侗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是中国南部语音标准音所在地,是全国最大侗族聚居地,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称;这里是侗文化的精华之地,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古榕树群;有侗乡最大、规模最集中的萨玛祠;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侗乡第一鼓楼;更是电影《秦娘美》主人公娘美的故乡。二年二月被贵州省人民*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就是车江三宝侗寨,一个唱响天籁之音的地方,一个山水相伴的家园,一个梦里儿时的故乡。
车江又名“三宝”,据《车江乡志》记载:“车江寨河中有灵石大如谷桶者,形如椭圆,罗列其间,历来洪水泛涨,不惟推之不去,且有上下易移之动态,故先辈爱之如宝,命名三宝。”
这里有都柳江一段支流,当地人称寨蒿河。一个村寨有了一条河流的环绕,自然会生动起来。眼前的河流与远景的青山、近景的古榕历历罗列,构成了一幅宛若宋元山水画的整体意象。正如宋人郭熙所言:“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钓鱼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河边不仅有逶迤的远山,岸边的渔钓,更有古色古香的亭榭点缀于古榕之间,秀媚而明快,旷落而精神。即使是那些饱游山水的名士见了,恐怕也要兴起无限的美感和赞叹的。河边一座座房子,房子里一排排人家,岸边一棵棵古榕。清澈缓流的寨蒿河在古榕树下静静地流淌着,到处可见在水边嬉戏的儿童以及洗衣、浣纱的美丽侗家女子。河中嬉水的白鹅,钓鱼的少年,不时划过的竹排、游船,荡起层层涟漪;古榕树下三三两两地坐着刺绣的侗家女子,寨中还不时传来青石板上捧布之声和袅绕的琵琶歌声。桥上不断有一些农人挑着担子互相打着招呼,欢快地走过;两三个初中生模样打扮的侗家男孩穿着牛仔裤和NBA的短袖运动衣,倚着桥栏望着远处的渡口;船夫正在忙着招呼上下游船的客人……这条美丽的河流像我童年经历过的那些情景,闪着波光哗啦啦地流向东南方向的古州县城与平永河一道溶入都柳江。
第一眼看到三宝,恰如一场美丽的初遇。几缕疏散轻淡的烟岚,一脉轻盈温软的水态,调和出素雅柔和的色彩,铺陈在安详静谧的田园之间……就像偶遇绝色的女子,只一眼便再也难忘她了。
三宝侗寨以河边古榕树出名,沿江堤岸延锦数公里,生长着清乾隆雍正年间栽植的一百九十余株古榕树,组成整条河岸的林荫带。约一公里长的河岸是古榕最为密集的地段,每棵高达二、三十余米,胸围达三、五米以上,这些古榕树差不多将整个天空遮蔽了。古榕巨大的根从岩石里裸露出来,盘结交错,互相缠绕,形成岩洞般的奇异景观。牢牢呵护着河堤和村寨,构成天下罕见的护堤古榕群。远远望去,成群成阵,为十里侗乡一道独特亮丽的绿色“榕廊”景观。榕树的奇特造型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造就了:古榕抱碑、古榕吞庙、生死恋、至爱悲剧、姊妹榕、侗女裙、榕根墙、九龙入海、夫妻榕等“十大奇景”。在这充满着梦幻山水魅力的景色面前,让人不禁生出一些奢侈的幻想:雇上一艘木船,顺沿舒缓的都柳江而下,千年明月,万年河山,清风丽人,心中一定会荡漾着很多古老迷人的旋律吧?
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当地人称之为“花街”。大概有千把米长,鹅卵石上镶嵌着动物的十二生肖图案。路的尽头塑有一座白色的男女雕像,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说的是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发生的悲情故事。这个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侗族歌师传唱。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又被拍成黔剧电影《秦娘美》,从此而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大排榕树的左首,也就是鼓楼的右前方,有一座不大的“萨玛祠”。它纪念的是侗族的祖先,是侗族的大祖母,至高无上的女神,是一个能够维系地方永久的象征力量。人们都把她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保存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治、*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祭祀萨玛,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摩坛——“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年年岁岁的农历正月、二月都要为“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
萨玛祭祀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祭祀的对象并不是供人们跪拜的神像或人像,她的造型居然是一把伞。伞下有很多鹅卵石,铺满了整个平台,平台边沿有一圈小布人,那把布伞就是萨玛。鹅卵石就是她庇荫着的子孙后代,边沿上的小布人是她派来保护子孙的卫士。扩而大之,她把整个世界的生命都保佑在伞的下面。这个小小的祭坛产生一种生命的温馨,崇拜者和祟拜对象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关爱,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历史。三宝的历史并不重要,因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活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萨玛这个祟拜对象已经在侗族世世代代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美好而被祟拜,祟拜不影响她的美好。我问过当地很多寨老与青年,问他们一个问题:萨玛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大家对萨玛的由来和历史说法不一。我认为这是对的,任何真正的信仰,都不应该被历史透析,就像再精确的尺子也度量不了夜色中的月光一样。现实生活告诉我,这个作用可就大了,村民们说:我们不仅仅每年要去祭拜她,村庄里好多事都要先和萨玛商量。首先,我们请她一起过来,和她一起祈求地方平安和丰收,护佑子孙安康幸福;其次,围绕她举行共同的祭祀活动,已成为村寨与村寨之间互相交流、加强友好的一种方式。让大家懂得我们侗族有共同的历史,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经常往来呢?还有,在萨玛祠里边我们与萨玛还会产生很多心灵对话。例如,家里有人身体不好,那就去与这个老奶奶对话,希望她能保佑。至少要让她知道现在子孙遇到了什么困难,她知道就好了。如果在家里受了委屈,或者邻居之间产生了矛盾,或是自己遭受了很大的不公平,(当然我们现在社会当中有好多种调解方式,可以找领导,找支书、村长,还可以找各种各样有影响的人来调解,甚至可以找警察。)但是这里的人们都习惯了要找萨玛,对老奶奶诉说自己的心事。这时人们会感觉到老奶奶将慈祥的目光投过来,即使一声不吭,也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平静下来,心理上求得一种平衡,事情就悄然过去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矛盾虽然可以得到*府的调解,但是,*府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让他们任何一方都觉得不公平,而萨玛不说话,就会显得更公平。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受到再大的委屈,老祖母知道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原始的民间崇拜,在当代有着新的精神平衡作用。
三宝侗寨的“萨玛节”是南部侗族遗存最古老而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祭萨后,活动参加者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年5月2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还有男女青年集体社交、寻找意中人的娱乐活动,即谈情说爱。各地名称不一,或称“走寨”、“坐夜”或称“行歌坐月”、“行歌坐夜”。一般都在农闲时进行,爹妈是不阻拦的。因为他们觉得儿女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社交、谈情说爱是正大光明的,有人看得起,脸上有光彩之事。
当夜幕降临,吃过晚饭,同宗族的小伙子们便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三五成群,走村窜巷,到本寨或别的村寨去找姑娘玩。另一宗族的姑娘则聚集在某一家堂屋,边纺纱绣花,边等待小伙子们来访。届时,大家围坐于堂屋火塘四周,或对唱情歌,或男的弹奏牛腿琴、琵琶,女子吟唱。坐夜歌一般都是即兴而编,应情而唱。在不同的季节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谁见识广、懂礼多,谁就会受到青睐。其人数或多或少,也往往时离时合,对象也没什么限制,男女均可结交多个异性,可以行走很多的歌堂。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大家互相了解,在暗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当某对男女情投意合时,便可互相邀约,增加往来,建立正式的恋爱关系。
还有,独具特色的琵琶歌也是三宝侗寨的一大亮点。其种类大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别。主要以歌唱爱情、歌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再现现实生活和历史为主要内容。其韵味独特,和声完美,在侗族琵琶歌中独树一帜,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实属音乐殿堂之珍品。
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也亦有两者兼备的。就侗族琵琶歌而言,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和定弦的不同,土语不同,演唱场所不同,运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许多不同的风格。
车江三宝的侗族琵琶歌曾两次亮相央视的青歌大赛,并获佳绩。三宝琵琶歌(又称车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用中型四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协奏,由男子操琴,男奏男唱或女唱,男声用本嗓,女声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场合演唱,主要流行在以三宝为中心地区。三宝琵琶歌产生于明朝,在清代曾有“车寨苗(侗)在古州,男弦女歌最清美。”的记载。三宝侗族琵琶歌,旋律清新明亮,优美典雅,节奏欢快,张弛有度,调性鲜明,结构完整规范,伴奏与演唱自然和谐,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夜间“行歌坐夜”时交流情感、谈情说爱所唱的歌曲。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琵琶歌榜上有名。
这里还有脚踏高车纺双纱的独特技艺……
矗立于多耶广场的三宝鼓楼,高二十一层,近三十九米,集侗族发展历史与侗族文化于一体,以其楼层最多入编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三宝还有我许多讲不完的乡愁与故事,但我从身边孩子们可爱的笑容里边,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民族及她们的传统。有榕树为证,有鼓楼为证,这个民族将会随着榕江旅游业的向前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生活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吴正豪,男,苗族,年10月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七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散文、游记、民族文化论文等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魅力榕江》、《神秘的崩坡塘》等散文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