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钦俊
△青年金钦俊
刘君不仅对粤港澳大湾区西学东渐史研究颇有发明,西洋文化在其故乡河南信阳的传播也同样纳入他的研究视野。中国近代学人自东徂西、沐浴欧风美雨,接受与传统教育迥异的近代西洋教育,借用容闳老博士的话说,他们负有“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使命,这在深圳学人凌道扬、郑毓秀身上无不皆然——凌道扬年学成归国后呼吁“森林救国”,创建林学团体,参与起草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郑毓秀年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首位女律师,年起参与起草制定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至于近代欧美人士的自西徂东,施医、办学、传教者有之,探险、经商、掠夺者亦有之。
△黄树森书邹鲁联语赠刘中国
施更生医生与雷希圣、李立生、李敦礼等牧师在信阳劳作数十年,创建鸡公山美文学校、信阳义光中学(年创校,后易名“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君是该校毕业生)等新式医院(医院),亲历过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兵燹、灾荒、瘟疫以及抗战时期信阳的沦陷,把信阳鸡公山当成了自己灵魂的家园。20世纪八十年代,施更生之子施钦仁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病理学教授、国际著名麻风病理学家)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其夫人施安丽女士则担任中山医科大学外语中心医学英语教授,双双工作了整整10年,深入常人不敢踏足的麻风村问诊治病,使沉疴多年陷于绝望的病患者转入正常生活,还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实验室,培养了中国首位麻风病理学博士。施更生的长孙女施丽姬(施丽姬教授是美国著名收藏家,曾以有关广东佛山石湾公仔的论文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则被聘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授。年9月28日,施钦仁博士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友谊奖章与荣誉证书。年在美国逝世。年施夫人遵照其遗嘱专程来华,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珠江。有感于这位生于信阳、葬于广州的中国“义子”的感人事迹,我在年出版的中山大学校史大型记事诗《山高水长》中为他献上《魂归故土》诗作。施家三代人与中国的血肉关系,一时传为中外民间交流的佳话。《牧歌》第五辑收录了刘君与柳江南节译的施更生医生在华回忆录,以及雷希圣的抗战纪实作品《日寇铁蹄下的“新秩序”》译文,可补近代西学东渐史研究尤其是抗战史研究文献之阙。这里面既有刘君寻绎西学东渐历程、褒扬西洋贤达的一番苦心,也寓有一份游子反哺故乡的深情。
△余俊杰、刘中国编著《白石龙大营救始末》
读了刘君迻译的上述历史文献,有一些事件情节令我深受感动。这里略举一二:
一是宝安郑毓秀女士花样年华即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京津两地偷运炸药炸弹,意欲谋杀清廷重臣,进而推翻“宗庙倾颓、锦缎腐朽”的封建帝制,缔造共和,俨然一位秋瑾式的女侠,不由不令人心生敬意。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即将在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作为少数几个看到该条约条款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人物之一,她立即采取行动电告国内媒体与民主人士呼吁抵制,并动员我留法勤工俭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为防止我出席和会代表于不平等条约上画押,情急之下她竟于衣袖中暗藏“玫瑰手枪”,以防万一。正是在这些志士仁人一系列护国行动之后,中国代表团才终于拒签这份丛林法则、违反公理的不平等条约。郑氏年轻时为救黎民出于水火而不惮以身犯险的孤胆,巴黎和会期间为国驰驱仗剑走天下的英姿,必将流芳百世。三国曹植年轻时志向远大,一心要报效国家,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弓马娴熟的边塞游侠形象,唱道:“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郑毓秀不正是这样一个精忠报国、全无私念、视死如归的“壮士”么?
△刘中国、余俊杰编《白石龙诗钞》
一是宝安凌道扬年获耶鲁大学研究院林学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协助孙中山先生写作《三民主义》(ThreePeoplesPrinciples)和《建国方略》(PlansforChina)。他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年与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上书农商部长周自齐,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并于次年实施。年发起创建中华森林会(中国林学会前身)及会刊《森林》杂志大力宣传“森林救国论”,率先提出“水土保持”概念。此外,他先后执教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年至年担任香港崇基学院院长,倡导“通才教育”,提出了“无间东西、沟通学术”,“有怀胞与、陶铸人群”的大学理念。年他和新亚书院院长钱穆、联合书院院长蒋法贤等组织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并担任主席,吁请香港政府设立一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大学”;次年,港英政府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凌道扬担任筹备会主席,积极参与筹备创建香港中文大学,并出任联合书院院长,为日后崇基学院与新亚书院、联合书院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奠定了基石。在此我要强调一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如今日益深入人心,并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有序展开,但是追根溯源还要说到20世纪初年凌道扬提出的“森林救国论”,这也是年12月8日,即刘君《凌道扬传》《凌道扬全集》出版10年后,中国林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何要在凌道扬故里联合举办“凌道扬诞辰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当地政府为何热心修葺开放“凌道扬故居陈列馆”的根本原因。
一是挪威裔美国医师施更生在回忆录里详细记述其在华行医生活时,提到了在鸡公山创设简陋门诊室为乡民治病,其时(年)战事频仍,土匪横行,物价飞涨,物资奇缺,许多医疗用品是从挪威远道运来,而求医者逐日剧增。施更生夫妇只得“撕掉自家的床单、毛巾、旧衣服、旧衬衫,用来做绷带”,只有当教会“听说我们很快就要睡到光板床上了,没有床单,衣不蔽体”时,才应允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医疗用品,而施更生夫妇也就安静地继续他们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一般来说,如不是有突发事件,医院也有众多人手和药品、医疗器械,而施更生们几乎是返回到了上古的陋世,主要靠来自信仰的爱心行医、救治,“每逢黄昏来临,山岭溪谷逐渐暗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各自的家门,静悄悄地聚拢到一块,一起吟唱脍炙人口的赞美诗”,将过往和当下的磨难、艰辛、眼泪与痛苦,“犹如香膏一样涂抹在心头”。这么静穆、这么虔诚,这是何等灿烂的人性——神性之光!而这是玫瑰床上、美肴桌旁永世得不到的。
△汪开国、刘中国著《大鹏所城——深港六百年》
一是挪威裔雷希圣牧师在《日寇铁蹄下的“新秩序”》对抗战时期信阳沦陷惨状的纪录,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胁从者的懦弱无奈,强制掠夺役使中国劳工的罪行,还展现了豫南百姓地火般燃烧的精神抵抗。他写道:“从被奴役的第一天开始,信阳人就满怀希望地说:这种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尽管他们无法给出充满希望的理由,但会很冷静地引述一句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机没到。’”“从年信阳沦陷到年战争结束,‘快啦’(Soon)这个汉语词汇成了信阳人的口头禅,赋予当地百姓一种勇气,让他们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宁折不弯、坚持下去。”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侵略军势如破竹,信阳日本占领军几乎天天举行庆祝“大捷”游行,雷希圣说信阳人现在的口头禅不再是“快了”(soon),而是“等着”(wait)!“但是,‘等着’这个汉语词汇却包含了更坚定的信心与希望。”尤其难得可贵的是,雷希圣指出:“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他们在每场战役中均以失败告终!中国的有效抵抗力量不是来自正规军,而是来自万众一心的老百姓(massesofherpeople)。”
自明清以降,数量众多的传教士来到遥远、生疏、贫困、落后的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他们大多学历高深,宣教同时兼任医师、教师等职,用医院、学校,以拳拳之心服务我广大民众,“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只有奉献,没有怨言,是现世的“守护神”。而我们一些精神溃疡的“有色眼镜”们却不顾事实极力贬抑,称此为“宗教侵略”、“精神鸦片”,真不知他们面对施更生、雷希圣、李立生等中国“义子”时何以言对!概而言之,这些以宣教圣训、广播爱心为神圣职责的牧师们犹如圣台上的白烛,明知自己将被时光燃尽,仍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将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通统奉献出来,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无法坚持到底的。故此,我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重,并希望和他们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当然,不是在宗教意义上。
综合上述介绍,则这本《牧歌》并非单一的乡风土语,而是农村风尚与城市格调、中土物事与外来仁人事略两个“声部”交织而成的“复调歌曲”,以丰富的协和音和明丽的节奏群共同表现统一的主题。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散文随笔毕竟不同于声乐作品,但此书中那些低抑的生命倾诉,那些高亢的内心呼号,那些激昂的胜利格调,那些柔和的爱抚之声,都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不时响起,流风回雪,沁人心脾,慰我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更鼓荡起我与书中人物声气相通、心灵共振的波澜。我得说,这是一曲引人入胜的“牧歌”,它为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从封闭贫困的农村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城市文明嬗变的历史进程留下侧面记录,虽格局不大,也是一支沉郁而又高扬、激情而又带理性沉思的时代曲。
我喜欢人们将“新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称为“热带雨林群落”,他们决绝地挥别暗夜,大口大口地啜饮清新的雨露阳光,气血饱满,热气蒸腾伸向蓝天。而我也得以壮岁之年与他们同行,谊兼师友,在同一道上交接传递火炬,包括学识、道义与友情的芬芳。历史已经证明,他们是共和国崭新的栋梁,架起了一个兴旺的新时代。在这个绿油油的万木争荣的雨林中,我觉得刘君是一棵壮实的榕树,它冠盖阔大,绿荫生凉,满身下垂的气根一触及地母即可长出粗壮的新生命,一路向外延伸,便可一树成林,同于巴金老人啧啧称奇的新会的“小鸟天堂”,鹭鸟飞集,自成景区。刘君深耕岭南,以乐业精神从事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如今已成果累累,卷轶浩繁,离成林不远了。诺贝尔说:“工作使一切美化,思想能创造新的生命。”刘君著作便是这种“新的生命”,我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他被工作美化了的生命芬芳,也藉此清晰看到他人生路上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更因他灵动活跃能咀嚼出生活原味的文字,字里行间有一个活跃的灵魂,可以随时随地隔空与他对话,乐趣无穷。
刘君哟,榕树林日益延伸,来栖的鹭鸟将日益繁多,我热忱伸开双臂,等待它们飞临!
年3月30日
金钦俊,年11月出生,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曾任广东中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等。先后参加新编《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注释工作。著有《新诗三十年》《现代中篇小说力作》《何其芳作品欣赏》《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市楼的野唱》(诗集)、《记忆树上的杂花》(散文集)等。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