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地球知识局,作者猫斯图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编辑:养乐多
来源:地球知识局——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在中国众多与方位有关的地理板块名称中,人们几乎总能很轻松地找到这些方位相对应的地理坐标。比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确定(尽管今日山东已经细分为山东与河北)、湖南湖北由洞庭湖确定、江南江北由长江确定。
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北江南、甚至江西江东,都比较好分
那广东广西是咋回事?▼
但唯有一对大省广东广西,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广”字意味着什么。
大美广西欢迎您
(图片
猫斯图)▼它是一个已经在行*上消失的地理名称,却在今日有着自己的继承者。它在历史上对两广文化成型起到过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仍将延续充满传奇的岭南风韵。
广布恩信之广
岭南在名义上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源自秦朝南征。南征大*分五路南下,平定当地越人部落,在当地建立了与中央直接联系的行*体系,汉文化也因此引入了岭南。
秦朝南下将两广地区纳入郡县制的*治秩序中
广州(番禺)也永久性的成为了岭南的区域中心城市
(秦的南海、桂林、象郡与今天的两广并不完全一致)▼
然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赵氏在进入岭南之后,同样吸收了越人的文化,成为了一支半本土化的*治力量。在此后秦末汉初的惨烈斗争中,这支势力因中央权威的下降,终于又脱离了中央的管辖,成为了广东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古国“南越国”。
不可不去的广州越秀区南越王博物馆
(图片来自:锦波/图虫创意)▼
中央王朝对岭南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其实还是始自汉武帝平定南越之时。在元鼎六年(前年)攻破南越国之后,汉武帝将其故地分为七郡,并在其上设置交趾刺史,布设中央直辖的流官,拉开了两广与中原大规模接触的序幕。
为了让这场历史变革更加长治久安,汉武帝下令将地区长官的驻地从越人密集的珠江下游(番禺)转移到了更北方的“广信”,取“广布恩信”之意,加强控制,安抚民心。
番禺(广州)其实仍是岭南的经济中心
不过从交通上看,广信(梧州)更有利于帝国统治
而此时七郡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越南中部▼
历史上的广信在何处至今仍然有争议,主流的说法是在今天广西梧州市万秀区,也有人认为是在广东肇庆市封开县。但无论如何,这座在汉文化南下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古城,确实成为了后来行*区划变革中,区分广东广西的“广”。
梧州莲花山航拍
桂江经过这里,向南汇入西江,向东入广东
成就了梧州水路枢纽的地位
(图片来自:何华文/图虫创意)▼
然而尽管从明朝开始,广东广西成为了两个国家钦定的省级单位,这个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造的,因为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尤其是从广府开始到桂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而广东东部
反而很大程度上是客家和潮汕文化的天地▼
地理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古代最快捷、装载量最大的交通运输载体,河流也往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一条大河的上下游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也让上下游居民拥有了共同的归属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西江,就在两广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西江向上的浔江,梧州段
(图像来自:googlemap)▼
广西最重要的几条大型水系——从流经今日省会的邕江-郁江、贯穿桂北的融江-柳江-黔江,到曾经是通往中原必经之路的漓江-桂江,最终全都在梧州成为西江的一部分,继续滔滔向东涌向珠三角。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汉武帝时期为什么选择的梧州-肇庆这个区域,有资格成为岭南*治的中心。
广西河流繁多,水路枢纽也众多
但无论怎么走,最后都绕不过梧州▼
身在广西的梧州,不仅在历史上是粤语的发祥地,而且一直到今天,都仍然留在了粤语文化的边陲。他们在口音上已经和珠三角的广府人有了巨大的差异,但河流强大的文化连接作用,仍然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在今天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梧州-龙城路,远处便是浔江和西江三桥
(图片来自:威摄/图虫创意)▼
广取博收之广
尽管两广围绕广信和西江这两个地理概念,有着诸多共同点,但在行*上对两省(区)进行的切分也并非毫无意义。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还是在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海水与河水的不同
(港珠澳大桥,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tmlau)▼广东的核心板块无疑是珠三角,这是由东、北、西三江冲击而成的一块马蹄形的三角洲平原。在多山的岭南,这块庞大的平原地区是非常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三江千万年来携带的泥沙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营养,让珠三角成为了广东在农业时代天然的核心。古代越人和南越王国都选择了番禺(即今广州)作为首都,正显示了珠三角的天然核心地位。
如今珠江三角洲已经高度城市化
并逐步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区
(图片来自wikipedia
NASA)▼当然这些条件还只能支撑一个农业地区中心,珠三角成为今天的珠三角,还有另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助,比如滨海。
对于广东人来说海洋并不陌生
这与中国强调陆权的整体思维并不完全契合
作为海洋先锋颇为合理
(图片
猫斯图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珠三角共有8个出海口门,面向广阔的南海,在古代的航运条件下是中国参与欧亚大陆全球贸易最近便的天然港口群。自宋代陆上丝绸之路阻塞之后,广东就开始因海运需求飙升成为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外向型海洋地区。
珠三角的8个出海口门▼
海洋贸易,配合庞大的经济腹地、远离*治中心的地方便利性,让以珠三角为基地的广府文化成为了富裕、多元、充满冒险精神的象征。
当进入现代木制的福船变成了钢铁巨轮
海洋仍然对珠三角露出了微笑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AvigatorFortuner)▼广西与广东不同。
这里有着高度密集的水网,而且和广东在珠三角之外多是独流入海的大河不同,广西这些水网之间还有着高度的互通性。从西江汇流处向上溯流,可以沿水路抵达全境的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然而同样密集的山地,还是让广西的土地利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梧州-桂林之间的一段漓江,相公山附近
(图片来自:王家骏/图虫创意)▼
而同样的滨海,广西的钦北防能凭借水路连接的腹地也远远不及珠三角,港口条件也较差,更别提这三座港口城市历史上长期是归属广东管辖的。
只是有失必有得。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山地,为广西保留了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广西提供了矿产、林业资源、山地作物和奇绝的自然风光。而即使是在广西这样多山的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也仍然是文化形成的核心议题。
梯田就是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极端案例
而这在西南多山地区并不少见
(图片
图虫创意)▼比如广西人最自豪的米粉,有桂林米粉、老友粉、螺蛳粉等等层出不穷的做法,但万变不离的是作为原料的稻米。而这是一种需要大量水和平地(带堰梯田)才能丰产的作物。
一碗米粉解百愁啊来30块钱的!
(图片
猫斯图)▼另外还有岭南茶叶(六堡茶)、山珍(八渡笋)、药材(罗汉果)、块茎作物(荔浦芋头)等等地方特产,都是山民们在大山与水利灌溉之间找到平衡后的产物。
对水的利用方式不同,才让两广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胸怀广大之广
正如前文所介绍的,两广文化的塑性正是围绕水资源利用而展开的,因此如果想要用一场信息密度够高的旅行遍览两广文化历史,那么这条以西江串起的漫长路线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这条大河下游的广府漫游到其上游的桂东、桂北,能让人对岭南文化产生具象的认知,也感叹于水对地方文化无法取代的作用。
今年我就收到《寰行中国》的邀请,亲身行走在西江畔的岭南山水间,见证了两广文化的同与异。
车队整装从珠江的绝对核心广州出发▼
老读者可能记得,去年我也参与了《寰行中国》的活动。这是一个由别克打造的文化体验平台,每年都会选取一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探索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且与国家地理一起打造展现中国文化形象的大型纪录片《寰行中国》。
去年的主题是“国家宝藏”,车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追寻中华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物宝藏,剖析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涵。在我参加的那程,重头戏便是汉朝的边疆权威象征“海昏侯墓”和“马王堆遗址”。
海昏侯的车驾复制品大汉皇室气派▼
湖南省博的镇馆之宝纹饰精美的马王堆棺椁▼
而今年《寰行中国》的主题则是“水生万象”,探索水对中国的社会变迁、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活动第一程就从珠三角历史上的绝对核心广州出发,解锁水为岭南人留下的文化密码。
这是一条将西江与南海贯穿在一起的道路
很好地展示了两广文化与两种水的结合▼
在阳江海陵岛,我们参观了大名鼎鼎的“南海一号”沉船遗址。作为历经八百年海底风云留存至今的大型沉船,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阳江留下的一处珍贵遗产。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外观
这是广东省在广州市外投资最大的一处文化建筑▼
仅是通过这一艘沉船上装载的货物,和它沉船的位置,便能勾勒出一幅广东作为中国长期以来重要的海洋贸易窗口的画卷。
沉船上的外销瓷器历久弥新
沉船上的外销瓷器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广东人仍然在凭借海洋书写自己的传奇。这不仅包括了珠三角核心区广州、深圳、香港作为南方大港的独特价值,也包括了粤东潮汕人与潮水共生、粤西雷州人与海洋搏斗的恢弘传奇。
继续向西北,则是作为西江流域枢纽站的梧州。
▼
年,梧州开埠,洋行纷至沓来,将这里建设成了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广西城市。英国人选择这里当然是颇具战略眼光的,他们必须掌握这处扼守西江上下的港口,才能将经营多年的珠三角影响力继续向内陆辐射。这成就了梧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为梧州留下了骑楼城这个见证者。
中国骑楼城无疑是梧州市中心最重要的建筑群▼
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梧州山区里的岭南茶叶就已经沿着西江走遍世界了。当最早一批外贸用六堡茶沿着东安江汇入贺江,再进入珠江干流时,它们一定想不到这条通道会成为与西南“茶马古道”齐名的“茶船古道”。
车队行驶在美丽的六堡山区里▼
而在梧州上游的桂林阳朔,我们看到的则是名不虚传的山水。因碳酸腐蚀岩层而无法提供农业营养的山体,在审美的层面却是不可多得的美景。当我们乘坐竹筏在号称“小漓江”的遇龙河中漂流时,便真正知道了水的妙处为何无可言表。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只是对于当地人来说,生活不能总在诗与画卷中继续。当第一批壮民与瑶民来到龙胜县的时候,平地缺乏的现实让他们只能向山要地,以人力储水,龙脊梯田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中国先民对土地和水最极端的利用形式,用最低的技术水平,完成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
层层梯田背后是当地先民不遗余力的开垦▼
水,始终居于一切的中心。
短短5天4夜的行程终究是短暂的,但它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尝试。它让我们得以驰骋于两广瞬息万变的山水之间,重温这里依水而兴、因水而足的历史。
▼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行经连接黔桂的打狗河、贯穿贵州的乌江、滋养了湖南少数民族的沅江、云梦泽遗迹洞庭湖、为南水北调做出突出贡献的丹江等等,观察水与沿线城市的风土人情有着怎样的联系。
▼
与善利万物、孕育繁华的水同行,《寰行中国》仍在见证条条地理上的江河与华夏文明的渊流汇聚,流向更远的彼方……
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