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资源“工程性”缺水重大瓶颈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优势产业西部大开发贵州
一、贵州水资源比较丰富位居全国前列,生态品质良好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山清水秀,天蓝气爽,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品质优良的丰富水资源。
(一)贵州是长江、珠江重要上源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贵州水系·贵州水系地图贵州地势(二)水资源禀赋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水资源主要来自境内天然降雨,入镜河流水资源占比不大,约占出境水资源的12.9%{注1}。
天然降雨后雨水赋存于空气里、森林植被里、土壤水(土层含水)、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等)和地下水。水资源一般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直接利用的也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
贵州降水实况图()1.贵州降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如年,全国34个省(市/区,含台、港、澳)中,贵州年降雨量为1,毫米,居第14位(居前的大部分是沿海地区省份),总降水量2,亿立方米/年,居第11位,人均年降水资源量6,立方米/年,第9位(排名前面的全是西部省/区:西藏、青海、*、内蒙古、云南、广西、四川、海南);贵州以全国1.8%的国土面积,拥有全国3.5%的总降水量,人均年降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年贵州人均水资源3,立方米,高于全国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的1.倍{注2}。按多年平均计算,贵州多年降雨量1,毫米/年(1,-1,毫米/年),贵州河流多年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1,亿立方米/年,占全国3.74%,位居全国第九位。
2.地下水水资源丰沛。贵州水资源情况一个特点是:水资源中,地下水资源丰沛。贵州碳酸盐发育明显,分布面积较大,绝大多数城镇均位于岩溶发育较深的地区,全省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均分布有碳酸盐类岩石层;地下河点密布,流量大于20升/秒的地下河约1,条,岩溶大泉1,多眼,大流量水点多,地下水十分丰富。地下水资源亿立方米,约占贵州全省水资源量的25%左右,其中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亿立方米,仅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就基本完全可以满足贵州全部用水需求。
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下水可开采性高,开采成本低,贵州打井成功率在80%左右,在西南地区居于较高水平;而且贵州地下水主要是地下河形式,开采后不会形成地面沉降(北方地下水主要是土壤含水,过度开采后会导致地面沉降)。
贵州水资源分布图3.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湿度大,常年湿度在80%左右,是全国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阴雨天最多的地区之一。日照时间少,一年中晴天20天,阴天天,雨天天,雪天2天;5月份的下雨天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年1月7日至2月3日,连续下了28天雨。所以说贵州省“天无三日晴”并不过分。贵州年平均气温在12℃~19℃之间,元月份日均温度5℃,七月份日均最高温度25℃,是名副其实的“爽爽贵州”。
4.“森林公园省份”,空气品质优良。贵州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水质质量良好,夏季平均气温22.3度,造就“爽爽贵州”。年森林覆盖率62.13%,位居全国第六,空气、水质质量全国领先。
5.动植物资源丰富,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截止年,贵州已知生物物种24,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在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方面,贵州已查明有脊椎动物1,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已列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有种,包括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长尾雉(zhi)、黑颈鹤等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藏酋猴、红腹锦鸡、虎纹蛙、贵州疣螈(youyuan)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贵州单位动物种密度全国排名第三。此外,贵州已知无脊椎动物达1.04万余种,特别是蝶类资源丰富、且分布较为集中。如中国最大的金裳凤蝶、中国特有的雷公山金灰蝶、毕节梳灰蝶、贵州靛灰蝶等都十分稀有,金裳凤蝶、黑紫蛱蝶等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植物资源多样性方面,贵州共有高等植物多达10,种,隶属科2,属,其中野生分布的高等植物有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年第一批)的野生植物有7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云贵水韭、梵净山冷杉、银杉、珙桐等18种,属于二级保护的植物有香果树、红豆树、花榈木、楠木等61种。此外,还有种贵州特有植物{注3}。
(三)水能资源丰富,位列全国的前列
贵州水能资源1,万千瓦,总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六位;单位国土面积拥有水能千瓦/平方千米,全国第三位;可开发量1,万千瓦,占全国4.4%,居第七位。
(四)航运潜力大和世界文明的“溶洞王国”
1.贵州水网密布,水系发达。长度大于10千米的河流约千条(条),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千米的河流有条;长度大于50千米的河流近百条(93条),总长大于一万千米。截止月末,贵州通航里程3,千米,其中高等级航道(三级)1,千米。年11月,乌江皮构滩水电站米高千吨三级升船机(最大提升1,吨)启用,标志千里乌江全面复航,实现贵州人民千百年来“通江达海”梦想,通过长江、珠江,驶向大海。
贵州省航道及港口现状图2.涉水旅游资源丰富。贵州依托江河、湖泊、水库建成有家大型水利景区,其中,国家级水利景区26家、省级水利风景区46家;贵州1,多处旅游景区中,70%(约余家景区)为涉水景区。尤其是贵州为“世界喀斯特地貌之乡”,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平方千米,位居全国之首,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主要城镇也大多数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域,特殊的岩溶生态地质地貌给贵州带来十分丰富丹霞地貌和“溶洞”资源,使贵州成为“溶洞王国”。
“霸王盔”—织金洞·贵州二、“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贵州社会经济旅游和生态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性“瓶颈”
(一)普遍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贵州贵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令人遗憾和尴尬的事情是贵州缺水:在经济社会不十分发达和水资源使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贵州常年大面积缺水25%,甚至常年出现旱灾;粮食自给率低,粮食自给率只有70%左右,粮食缺口30%;“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水)库少”水情特点使得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很低,位于全国倒数第二,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普遍性的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社会、经济、旅游和生态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性“瓶颈”。
年国家核定贵州用水指标.35亿立方米,贵州计划需求用水亿立方米,而贵州实际供水只有亿立方米,贵州实际供水不足国家核定指标90%(89.74%),也只有实际用水需求的75.5%,贵州实际供水缺口较大。
1.全省一半以上城镇不同程度缺水,尤其经济中心是水资源最少地区。贵州城镇用水比较紧张,50%以上城镇不同程度缺水,特别是贵州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贵阳、安顺)却是贵州水资源最缺乏地区;贵州约万农村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20%)饮用水安全标准不高,许多农村地方集中供水度低于85%,自来水普及率不到90%,水质品质普遍不高。
2.产业用水存在较大缺口。贵州山地地形以及缺水原因,使贵州水稻稻田面积不多(约平方公里),只占全省耕地面积31.6%,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8%(稻田面积较少,也使贵州湿地面积不大);高品质粮食的稻谷产量只占总粮食产量的40%,粮食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耕地灌溉率很低,只有32%(年);贵州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十分低,为3,.3公斤/公顷,位于全国各地倒数第二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公斤/公顷)的66.67%(年)。农田水利设施少、灌溉区少、灌溉工程少、配套设施不足,灌溉效率低,许多地方还在使用粗放式的淹灌和漫灌的灌溉方式。
工业等产业缺水严重。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主要分布在缺水的黔西北和黔西地区;贵州经济产业和人口主要分布在黔中、黔中西部地区,该地区属于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苗岭地区),水源上源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3.贵州水路运输开发严重不足。年才打通出省通道,年前才基本打通贵州主要河流航道(乌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河、都柳江);晚至年11月,千里乌江才全面疏通复航,才上通达长江,下贯通珠江,“通江达海”。水路也尚未形成网络。尤其是贵州水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年,贵州全省货物运输量9.7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9亿吨·千米,其中水路运输量仅为万吨,仅占贵州全省货物运输量的0.57%,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23.73亿吨·千米,占全省1.65%。年1–5月,贵州水路货物运输量只占全国0.%,水路货物运输周转只占0.%。水路货运运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客运基本为零。
4.水路旅游航路开发处于初始阶段。贵州水运旅游航道十分匮乏,没有将多数景区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年才开通第一条旅游航道(湄江旅游航道)。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5.生态湿地面积小。贵州作为水资源丰富省份,湿地面积仅17,平方千米,仅占贵州国土面积的10%,占全国湿地面积的2.8%,属于全国湿地面积很少的地区之一。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岩溶地貌之乡”,喀斯特溶洞分布广、发育最典型,喀斯特地形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喀斯特地形使得贵州湿地类型多样,但是斑块面积小,而且湿地主要是永久性河流(约占64.5%)、水库等,除去河流和水库外,贵州其他形态湿度面积很小。
6.贫困区贫困原因之一是缺水。贵州贫困地区基本上分布在环省边界处和沿江(河)地带,而环省边界处基本上也是贵州河流资源最丰富地区,即贵州的贫困区是处于贵州水资源流域最丰富地区。如,贵州主要河流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沿途两岸也是贵州贫困区域。
7.贵州生态脆弱,是长江、珠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之一。(1)水土流失严重。贵州坡地耕地比重大,容易水土流失和发生自然灾害。据年水土流失调查,贵州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7%,贵州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2)贵州山洪灾害高易发区面积9.49万平方千米,占贵州全省国土面积的53.9%;(3)“石漠化”问题突出,贵州轻度污染以上石漠化面积3.59万平方千米,占贵州全省国土面积得20.39%;(4)是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山高水深坡陡、水土流失、降雨集中容易导致水灾;降雨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岩溶地貌、土层较薄含水能力差、地表渗水严重极易导致旱灾;(5)生态补水能力不足,湿地少;江(河)、湖、塘等没有很好串联补水;城市生态用水缺乏。贵州是长江、珠江重要的上水源,如果贵州水土流失严重将直接威胁长江、珠江的生态安全。
石漠化耕地8.贵州水利旅游业开发较晚。经济落后,资金不足,交通长期落后等原因,使得大量的景观未能得到开发,国家级的公园、保护区等入选数量严重不足。
(二)贵州缺水特点——水资源丰富的“工程性缺水”
贵州缺水特点是:
一是水资源分布的“时空错位”缺水。
第一,时间季节错位:(1)贵州降雨量年际变化量较大,极端干旱的年份地表水资源只有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9%;(2)年内各季雨量也十分不均匀,5月—10月丰水期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四分之三以上(75–80%),尤其夏季占到45%。
第二,区域错位:(1)贵州各地降雨量差异明显:总体上是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年人均水资源较多的是黔东南(5,平方米/人·年)、黔南(4,平方米/人·年)、黔东(4,平方米/人·年);较少的是黔西北—毕节(2,平方米/人·年)、黔西部—六盘水(1,平方米/人·年)和黔中部—贵阳(平方米/人·年),贵阳人均水资源最少,仅为黔东南的17.7%,是全省平均量的32.6%,主要原因是黔中西部(贵阳、安顺、六盘水)分布在贵州主要分水岭(苗岭)地带或河流上源区域,水资源量小,而黔中西部是贵州主要经济产业带和人口集中地区(年仅贵阳一地有常住人口万人,占全省人口15.9%)。(2)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但矿产大部分分布在缺水的黔西北,远离水资源丰富的黔东南。(黔中)织金新能源基地建设需要从“洪家渡水电站”(相距约20公里)取水,(黔中)贵阳、贵安新区需要从位于贵州中西部的黔中水利枢纽(距贵阳约公里)、猫跳河梯级电站取水。
二是使用效率性缺水。
贵州山地地形以及缺水原因,使贵州水稻稻田面积不多(约平方千米),只占全省耕地面积31.6%,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8%(稻田面积较少,也使贵州湿地面积不大);高品质粮食稻谷产量只占总粮食产量的40%,粮食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耕地灌溉率也很低,只有32%(年);贵州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十分低,为3,.3公斤/公顷,位于全国各地倒数第二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公斤/公顷)的66.67%(年)。农田水利设施少、灌溉区少、灌溉工程少、配套设施不足,灌溉效率低,许多地方还在使用粗放的淹灌和漫灌的灌溉方式。
贵州耗水型工业比重大,工业用水单位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贵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为71.8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5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三是污染性缺水。乌江、清水江等河流污染较重,年乌江有12.5%的河段水质为劣V类(劣五类);全省约5.3%的河流长度被污染,而污染又集中在工业密集和人口密集区域;乌江流域有煤矿企业50余家,有28家磷矿、磷化工企业,每年产生万吨磷石膏堆放于渣场。
四是水质性缺水(饮用水)。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岩溶生态系统,在给贵州带来丰富的溶洞资源,但也是贵州水质含矿物质过多,水质硬化,使饮用水品质不高。
五是“管理性缺水。贵州“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水平很低,居全国末几位。
(三)贵州缺水的根本原因—“工程性缺水”
贵州水资源丰富,贵州同时也缺水,贵州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贵州缺水直接表现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年贵州全省总用水量为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量不到水资源总量的十分之一(9.8%),水资源利用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属于“工程性缺水”。
贵州缺水根本和关键原因是:
一是水利建设历史性欠账太多、欠账时间太久。贵州长期经济发展落后,财*资金实力不足,属于“吃饭财*”,根本无财力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本世纪初开始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并积极投入资源进行开发,“十二五”(-年)开始发力,经过十年努力,“十三五”(-年)期间,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改变,但是贵州缺乏水利工程设施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是长期缺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建设资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尤其是缺乏大型水利水库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差,使得贵州水利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而且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情况,喀斯特岩溶遍布,使得修建大型水库十分不易;山高谷深,提水扬程高,引水渠道长,沟壑纵横、翻山越岭使得修建引水渠道困难、投资更大。
三是地下水开发滞后,“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河水流滚滚”、“地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贵州位居“世界三大岩溶发育区之一”的中心,形成“双重排水系统”(地表排水、地下河排水),地表漏水严重、地表水资源缺乏,但是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贵州拥有1,条地下河,地下水资源亿立方米,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24%左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亿立方米,仅可开采地下水水资源量就能够满足贵州全部水需求量。尤其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很广,全省三分之二地区均分布有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说很多缺水地区地下水都很丰富。
四是水资源使用效率低。农田水利设施少、灌溉区少、灌溉工程少、配套设施不足,灌溉效率低,许多地方还在使用粗放的淹灌和漫灌的灌溉方式。贵州耗水型工业比重大,工业用水单位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贵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为71.8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5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五是“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水平很低,居全国末几位。
三、致力优先解决“工程性缺水”,突破制约贵州社会经济旅游和生态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性瓶颈”
一是从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格局着眼,提高贵州水资源建设站位。从全国全民族大局和长远来对贵州水资源开发定位,根据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建设国家战略纵深区域,全力打通欧亚大通道、陆海大通道,推动建立中亚经济圈的战略来规划布局贵州水资源开发利用{注4、5}。
二是以坚定坚决的气魄,举全省之力优先突破“工程性缺水”重大关键性瓶颈。水资源是“自然之基、生命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源”,更是贵州社会、经济、旅游、生态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是贵州目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而尤其重要的关键性重大工程。
三是以应有的智慧将贵州“水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贵州水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不再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不应该只就水利论水利,不该只将水利建设看成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要通过水资源原动力性开发,“增强水生态产品能力”,培育以水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点,将水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全面带动、推动贵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以博大勇气敢于创新,创新水资源发展模式。走出不同于东部,也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实现突破性发展、“弯道超车”。如同贵州已经走出的开发高速公路建设、贵州桥梁建设、贵州旅游建设新路并且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那样,创新发展模式。遵循老路、按照别人走过的路、按部就班、“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
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贵州五是发挥“当代愚公*大发”的拼命实干精神{注6},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地区或附近修建大型水库和重大引提水工程,增大水资源调节能力。因地制宜修建、改造和修缮中小水库、引提水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足够水源”。建设水网水路体系,打造“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畅通、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元互补和调控自如的江河湖水系连通体系”。
六是“实事求是”以务实的态度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不适宜人类生产、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特殊贫困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坚决实行“整体移民搬迁”,避免开发破坏生态;对不适合耕种的坡地耕地坚定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大力下定决心加快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建设,按照“集中连片、集成配套、统一规划”,推行农业耕地集中化,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加快输水灌溉设施,推广使用新技术灌溉设施,提高耕地灌溉率和农田灌溉效率;调整土地使用规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针对贵州缺乏1–7等级优质耕地、70%耕地集中在15–25度的坡地上特点,减少粮食耕种面积、增加“优势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发展优势产业,如茶叶、辣椒、刺梨、李子、蓝莓、百香果、猕猴桃、火龙果等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增加贵州优势的中药材种植等。
七是以“为子孙万代谋”胸怀坚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贵州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耗水重工业多,要控制或减少矿山开采、煤电煤化工生产所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水)污染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绵绵用力筑牢绿色屏障、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打造“人水和谐的水生环境”、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以及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注2}。
八是按照“系统性”思维组织开发建设。避免单打独特,要互联互通,发挥整体效益,实现“1+1大于2”效果。
参考资料:
注1:《贵州水资源特征及利用分析》(王继料、杨明、杨玲、彭糕五);
注2:年9月28日《贵州省*府关于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注3:年5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府网《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前列》;
注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年4月25日);
注5:《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年1月18日国发〔〕2号文件);
注6:《当代愚公——*大发》:*大发,贵州遵义人,“七一勋章”获得者。从年开始,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物资紧缺、技术落后情况下,在大山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公里、支渠长2.2公里的引水渠道——“生命渠”(“大发渠”),将清水终于引进祖祖辈辈干旱的草王坝,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