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园七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穿
TUhjnbcbe - 2023/9/10 20:08:00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disease/a_6124345.html

今天小编接着介绍达斡尔族等五个民族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达斡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

服饰: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主要就是袍式为主,达斡尔族的男子很多都会子啊自己的头上戴一顶帽子,穿皮裤以及身上会穿一些长袍子。达斡尔族基本上都是一年四季都是穿长袍,在不同的季节,袍子的厚度是不一样的。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饮食文化:达斡尔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达斡尔族是内蒙古地区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较早地接受了农耕文化,

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达斡尔族的早期农业主要是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面食。米食以稷子米饭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稷子用锅蒸熟,晾干后碾成米叫“敖苏莫”,这是他们的主要饭食。另一种是把稷子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除作干饭外可作粘粥,还可再压成面作糕点。

荞面饺子

达斡尔族的副食品有肉类、奶制品、蔬菜和采集食品等种类。农区达斡尔人除食用动物油外,还有植物油,植物油的种类主要是苏子油。在达斡尔的农区,每家田间地头都种苏子,苏子除可做荞面馅饼外还可以榨油。过去达斡尔族村庄都有几架木制榨油床,榨出的苏子油除食用外,还可点灯照明,润滑大轱辘车轴。农区达斡尔族各家普遍养猪,肉食中猪肉较多,各家还养鸡、鸭、鹅等家禽,禽蛋中多吃鸡蛋。山区的猎人还吃猎获的狍子、野猪、鹿、野鸡、兔子、沙半鸡等野味。牧区的达斡尔人多食牛羊肉。各地达斡尔人都喜欢吃鱼类,如鲫鱼、鲤鱼、细鳞、白鱼等。

达斡尔族素有饲养奶牛的习惯,用鲜牛奶煮米粥、熬奶茶,或煮面片、炖豆角菜等。达斡尔人非常喜欢吃酸牛奶,常用酸奶拌饭、拌炒米、炒面吃,夏天在野外田间劳动时携带酸奶掺凉水饮用,既解渴又消暑。牛奶还可以加工成奶皮子、奶干、奶油等奶制品,是赠亲友客人的上等礼品。达斡尔人还用牛奶酿制奶酒饮用,奶酒一般用于宴席上。

达斡尔族人家通常都会种植*瓜、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马铃薯、白菜、萝卜、角瓜、窝瓜、葱、蒜等各种蔬菜。夏、秋多吃新鲜蔬菜,秋天腌制酸菜、各种咸菜贮存,并晾晒豆角、茄子、角瓜等干菜条,准备在冬春季节食用。还制作豆酱、白菜末、辣椒末、韭菜花等调味食品。达斡尔人过去多吃炖菜,近几十年来,已普遍会做各种炒菜。

柳蒿芽

达斡尔族采集的野菜有野葱、野蒜、江葱、野韭菜、野芹菜、*花菜、柳蒿芽等。每逢春季和初夏是采集上述野菜的旺季,其中以采柳蒿菜为最多,除鲜食以外还要晒干贮存,并用豆类、肥肉、肥肠、排骨等炖着吃。柳蒿菜是青*不接时最早采食的野菜,有去火、消炎、利尿的药物功能。秋季是山丁子、稠李子、野山楂、野桑等野果挂满树梢的季节,人们常常携桶提篓成群结队地去采摘野果。达斡尔人把山丁子、稠李子晒干后压成粉末,调和制成野果糕“瓦特”,与稷子米糕点“希日格勒”一起用于在婚礼上招待客人。达斡尔人采集野生食品多是集体行动,未等成熟以前不得个人私自进山或下河套采摘,待成熟后确定开山和开河套的日期,大家通常集体进山、下河套采摘。

仫佬族: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经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专家认为:甑皮岩人与柳江人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广西的土著民族包括仫佬族,其远古祖先是甑皮岩人,而甑皮岩人的祖先是柳江人。

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煤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场雇拥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服饰: 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女服, 仫佬族妇女用蓝靛染制的土布缝制的围裙、系带用黑白棉线织成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裙边由抽纱拧线织成网状的花纹。姑娘们走坡时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的“同年鞋”一定要用这种布料做成。而船形绣花鞋--送给老年人的礼物也非此种布料莫属了,而腰带、包头布等物品,在这种布料上用小彩丝线绣上花、草、虫、鸟图案,更显得生动美观、栩栩如生了。一般妇女都穿大襟上衣,长裤,在家多跣足,赶圩则穿草鞋。 年老妇女腰上都束青色围裙,系带用黑白相间的棉线织出精致的几何图案,裙边还用抽纱拧线编成网状花纹,朴素而雅观。女子穿有滚边的大襟短衣,宽身阔袖,配绣花筒裙或长裤,束青布围裙,裙带上织有几何纹,喜欢佩戴各种金银饰品。

银玉饰品仫佬族妇女的装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银制饰品有:银针、银钗、银簪、银镯、银戒指、银环。银针约三寸长,形似葱叶,上大下锐,粗如小葱之叶,插于髻上作固髻之用。银钗以小银柱为脚,钗的上端安有一朵铜钱般大小的银花,银花上用细银丝卷成的短银柱两条,柱端各套安一只小绒球。银钗也是插入发髻上的装饰品。银环和银钗平时都不戴,仅在出嫁或作客时才佩戴。玉制饰品有玉簪、玉镯。仫佬族妇女,未嫁者梳辫(现大多剪短发),出嫁后挽髻,年青女子额前有“刘海”,老年妇女多用青布巾包头。婴孩的背带,也常用各种有色丝线编织花卉、虫鸟,精美鲜艳,栩栩如生,表现了仫佬族人民的艺术天才。

 男服, 过去仫佬族男子都穿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只有富豪乡绅或有“功名”的人才可穿有领上衣或长衫),长裤,下穿草鞋,赤脚的不多。老年人常戴硬沿平顶“碗帽”,青壮年多戴瓜皮碗帽或扎青布头巾,小孩喜戴无顶绒绣“花帽”,前沿饰以银质或铜质的小佛象、小铃铛。现代的青年男子穿对襟外衣和长裤。其衣料都是自织的青色土布。

饮食文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

其中筷条尖,说的就是罗城人好吃、爱吃、会吃、会做菜,做得一手好菜。作为桂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罗城独具魅力的山水和古朴的民族风情,风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美食也会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以油渣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大粽粑、斗糍粑和狗舌稵粑等尤为著名。饭桌上摆上几碟别具风味的菜肴——油渣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团团围坐,家长说一声:“吃,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随即,一家人就一齐举筷,痛痛快快地吃起来。这就是仫佬族过吃虫节的场景。


  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布朗族:茶是大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 布朗族先民有一个能文善武的首领叭岩冷,他率领族人在征服异族部落时频频胜利、屡立战功。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钱、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为青年男女所喜爱的“圈圈舞”,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服饰:布朗族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穿黑色肥大长裤子。头裹黑色或白布包头,包头布长五尺至一丈。年纪大的男子,还有蓄发盘于头顶的习惯。过去,男女老少四季都赤足,男子一般都纹身,在四肢、腹部和背部刺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


  布朗族妇女上身多穿紧身无领短衣,也有穿有领大襟上衣的。服色以黑色或藏蓝色为主。上衣长至腰下,较傣衣略长,对襟或两襟相掩。下着双层筒裙,较傣裙要短,平时在家只着浅色内裙,出门时套上深色带花饰的外裙,一般还要露出二三寸内裙。有的腰间系一条腰带,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包头布长约一丈。包头上常以银链、银铃等饰件夹红绒线穗,耳垂上也要在银圆片上缀以鲜艳夺目的红绒线穗。在项链、手镯、背包等处也多以金属件与红绒线穗共为装饰。年轻姑娘喜在头上佩戴鲜花。

 布朗族有一独特的风俗“染齿”。他们认为只有染黑的牙齿才最坚固、最美观。经过染齿的男女青年才有权谈恋爱。

饮食文化:中国自古就很讲究饮食习惯。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豆类、薯类、小红米等副食品。喜吃糯食。多数人家日食三餐,中午习惯吃冷饭,米饭多采用蒸和煮两种方法,布朗族男子的竹筒煮饭尤具特色,清香可口。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瓜豆、萝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布朗族妇女采集的食用菌、木耳、山笋、蘑芋、山薯和各种野菜可供食用。肉类以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肉食为主或辅之麻雀、竹鼠、蛇、麂子等飞禽走兽之肉,同时还可到河里捕捞鱼、虾、螃蟹等为食。


  西双版纳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圆形桌和圆形矮凳,用竹篾编制而成。过去,餐具多用竹节代替,食不用箸。解放后,布朗族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如今,人们所使用的炊具以铁铝制品为主,使用搪瓷或瓷的盆、碗、匙、碟、杯,用碗筷进餐。


  油炸类食品有油炸鸡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布朗族嗜酸味食物,也善于制作腌制类食品,主要有酸肉、酸鱼和酸笋;酱类食品有虾酱等;干菜类常采集柳蒿晒干储存;生食类有各种生肉食品和生牛血。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喜食鸡肉稀饭、田鼠稀饭和狗肉稀饭,尤其是田鼠稀饭最为珍贵,常用于招待客人。

撒拉族:撒拉族的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不少汉、藏、回等兄弟民族的文化。撒拉族虽然属突厥语民族,但她的文化与同一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文化有较大的差别。撒拉族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突厥语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是以汉姓为姓。撒拉族及其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其先民初来循化时人数极少,然而,她不仅未被相邻的大民族融合,反而把周围的回族、汉族、藏族等吸收过来,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民族共同体,这在民族史上是罕见的。

 撒拉族的文化是由多层次积淀、整合而成的。从其文化来看,他们的文化由三个层次整合而成。最早的一层文化属于游牧、狩猎文化,仍保留不少;其次是伊斯兰文化层,是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后形成的;第三个层次是他们定居循化之后所吸收的藏族、回族、汉族等外族文化,这在语言行为、生活习俗乃至心理等方面都有反映。

服饰:撒拉族的服饰是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妇女衣着同男子,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尔后,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长裤,腰系布带,富有者则系绸带,头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头巾)。

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对襟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适体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而又文雅。结婚时,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的“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青年妇女喜欢穿色泽鲜艳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绿色的对襟长或短坎肩,显得苗条俊俏,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

 服饰色彩禁忌:撒拉族服饰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妇女除了参加宗教仪式的场合外,则衣裤鲜艳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妩媚俊俏,颇具特色。

饮食文化:多饮奶茶,食手抓肉,烹调之法仍带中亚色彩是撒拉人早期的饮食特点。后来,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以面食为主,素常吃食有馒头、炖锅馍、烙油饼、花卷、面片、面条、“搅团”、糊糊等。荞麦面做的“搅团”备有菜汤、蒜、辣椒等佐料,醇香可口,甚为人们所喜爱。主食以小麦为主,辅以青稞、荞麦、洋芋及各类蔬菜。副食主要吃牛羊肉和骆驼肉,也吃鸡兔鸭鱼等肉,禁食猪、狗、骡、马、驴等不反刍动物肉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禽兽,包括牛羊在内。牛羊等及家禽一般由阿訇和年老人宰了,放血后才吃。撒拉人禁止喝酒、吸烟,不得反手舀饭倒水,吃馍馍要掰开吃,不准口咬。

一日三餐,长幼有序。饭前要洗手,进食要念“清真言”。逢年过节,人来客至,炸油香、馓子和鸡蛋糕,煮手抓肉,还要蒸糖包子和菜包子,要烩“碗菜”,煮大米饭、装火锅。婚嫁喜庆日接待客人,就很丰盛了,要宰牛羊,水煮油炸,做出佳肴,次第端进:馓子、油香、玉木塔”、馍馍、糖包、麦穗包、碗菜、火锅子、手抓羊肉、米饭、肥肠、肉份子。茯茶和麦茶是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一种自制传统饮料,本民族叫“尤吉”。制作方法是将小麦炒成焦*,碾碎成小颗粒,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

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近年来,撒拉族人兴饮各种红绿茶及云南春尖茶,喜欢用“三泡台”的“盖碗”(包括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撒拉族人用餐,第一碗由女人先端给年老的男人;待客时先端给坐在炕中间的阿訇和长老,要由小伙子们一手端送恭让,女人不得露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园七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