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开看花台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1#

揭开“看花台”的神秘面纱

在柳江,杨村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p>

进入杨村三道弯,

长蛇撵鼠上陡滩。

狮子抬头望搁鼓,

老君伸手把门关。

“看花台”是一个巨大的石头,即诗中“长蛇”的头部,蜿蜒北去的杨村河便是它的蛇身,看花台南面河中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活像一群受惊逃窜的老鼠。“长蛇撵鼠上陡滩”这一画面定格在杨村河中的陡滩上。看花台的脚下因金花堰取水,被人为地筑起了一道拦河坝,“看花台”矗立在一潭碧水之中。

曾听谢学友先生讲,好地脉,庙子占,“看花台”立过亭子。相传晋朝葛洪白天在观音岩后边的抱朴洞炼丹修行,晚上住“看花台”。看花台有一副铜器,打得山映水映的,石锣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杨村有两锅银子,一锅在搁鼓岩,一锅在看花台。烟鬼谢岳山撑筏子(木筏)经过看花台,看花台对面有一个河石坝,他去停靠木筏,看到石头下有一锅金光闪闪的银子,本想全部捡走,又怕带出去被人抢了,于是只揣了一个银子在身上,其余的把它掩藏起来,待返回时才去取。返回时,谢岳山把石头翻了个遍都没有找到那锅银子。针对这件事情,后来,有人说,这是银库爆了,地脉龙神花一个银锭请他补库。看花台的那副铜器,如果有人要拿出来用,需要写文书、告山纳契,焚香秉烛,做完这道工序方可。用完后得还回去。

又听柳惠深先生讲,“看花台”是柳江一道最美的自然景观,矗立在杨村河中,台上茂林修竹,台下一潭碧水,距西岸十多米,距东岸三四十米。

我作为柳江人,得知“看花台”有这么美的自然景观和神秘传说,很久以前就想去看一看了。

年3月22日中午,突然接到田国华先生的电话,他和林星华老师一起,要去“看花台”,问我去否?我二话没说便答应了。

当我赶到的时候,老田和林老师已经把上“看花台”的木梯搭好了。

杨村河与柳沟两水相汇,碧水中有一个大石头,酷似蛇的头,美其名曰:“看花台”。从石头的外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人们对它的称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一般的石头,它上面究竟还有什么秘密呢?

当我们三人顺着木梯,小心翼翼地爬上“看花台”,发现台面上长满了杂草树木,其中,蕨类植物居多,已经覆盖了整个看花台顶面。老田是本地人,曾多次蹬上看花台。他说:“你们看,这里有两级石梯,是在原石上开凿的;在西侧有一个呈碓窝状的小水缸,缸口直径和深度均约30厘米,水缸的边缘比周围高约3厘米。看得出这个小水缸就是在原石头上凿成的。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根石条子和一块石板。老田说:“据上一辈人讲,这里原来有一个亭子,是神仙葛洪住过的地方,他白天在对面的抱朴洞炼丹,夜晚住看花台”。老田所说与谢先生说的相吻合。

哇!神仙住过的地方,我一定得好好感受感受!

先看“看花台”顶面,老田说:“我早就测量过了,横竖走都是13步,我的步长是80厘米,所以估计面积超过80平方米。

再看看花台上的几棵大树,光石包上,居然能长成参天大树,真是神奇!这让我突然想起感天地之造化,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一类的词语来。其中林老师说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树木长得这么茂盛,这个大石头里面是否是空的?老田说:“以前这上面有几笼竹子,被人烧过一次,我们今天看到的植被是后来长的。”老田的说法也应验了柳惠深先生的说法:“台上茂林修竹”。柳先生说他是男子汉,都没有上过看花台。其原因,一个是“看花台”在河水中,另一个是“看花台”太高,没有办法爬上去。我们能在老田的帮助下上“看花台”,看来比柳先生幸运了!

我们把视线从看花台移向四周,柏木岗、西崃山、搁鼓岩、老君顶,森林密布,满目青翠,山花点点。杨村河由南向北流经看花台。柳沟水由西北流到此处,与杨村河汇合,两水交汇,浪花翻滚,清泉叮咚。此时我突然明白,这里为什么叫“看花台”了,也明白谢先生讲的“看花台”有一副铜器的说法了。“看花台”的有声有色有传说,用“妙不可言”来形容也不过份。

我们从“看花台”下来,仔细把这个石头的四周看了看,石头上有一些人工开凿的纹路,这些纹路的走向并不完全一致,从整体来看,没有看出所以然,不知道开凿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只有待行家里手来解释了。老田和林老师把木梯移了移,爬到石头的半山腰去细看,发现了一个凿得很规整的座槽。林老师在树根处刨出一个洞,里面黑黑的,看不清楚。林老师说:“里面肯定有玄机。”老田把草皮掀开,还高兴地拍到了一个鸟窝。我站在下面稳木梯,看他们均有发现,建议说:“可否把看花台上的草皮掀开,一探究竟。”老田说:“要不得,要不得!”

待老田和林老师下来后,我们坐在“看花台”下,老田说:“我以后去弄点花来栽在看花台上,还想在看花台上刻看花台三个字。”

我说:“老田真有心,如果你要刻字的话,我想办法去找我们洪雅有名的大书法家帮您写。”

后来,我如愿地去找到柳惠均老师,他是中国文化的最好传承者和地方文化的鼎力支持者,他帮写了三幅字:1、看花台,2、望鼓狮,3、一副描写看花台历史景观的对联:“雄狮一吼银蛇舞,天鼓三声金鹅归”。供老田做公益文化选用。这里说明一下,文章开头的诗中有一句“狮子抬头望搁鼓”,这也是一个石头,距“看花台”米左右,所以我建议给那个狮子石取名为“望鼓狮”。柳惠均老师所撰对联“雄狮一吼银蛇舞,天鼓三声金鹅归。”便是由文章开头的那首的这两句“长蛇撵鼠上陡滩,狮子抬头望搁鼓”来的。“金鹅”指的是搁鼓岩对面鹅项颈的故事。

我静下来才想,葛洪究竟是哪路神仙呢?于是百度发现/p>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有《抱朴子》等著作。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介绍各种炼丹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葛洪炼丹处,位于漳浦县深土镇灶山上,灶山又名丹山、丹灶山,史载古时“在七都灶山,层峦叠嶂,高数百仞,周环四十里,上多怪石,有仙足迹、石棋盘、石碾、丹灶,多产石兰、黄精,相传抱朴子(葛洪)炼丹处也,故名。”据传葛洪曾在闽南为官,寻得此山后便入山隐居,采药济世,炼丹著说,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丹山上至今留有“仙人洞”、“仙弹琴”、“仙脚印”、“金龟偷丹”等景观,山谷间到处弥漫着仙风道骨的味道,让人仿佛通过时空隧道回到了千百年前。当地人尊称葛洪为仙祖,并在丹山最高峰建有祭祀葛洪的“仙祖庙”,村民和各地的信奉者每年于农历八月初八日为葛洪庆贺寿诞。

后来,唐从祥先生告诉我《嘉靖版洪雅县志》上有看花台和葛洪的记载,我一查,果然在县志“古迹”篇里找到了看花台的记录,原文是“看花台(即葛洪炼丹处,在花溪江中,夏涨不没)”。在“仙释”篇里找到了葛洪的介绍,原文是“晋葛洪,句容人。为求丹砂,乞为勾漏令。后入蜀,取雄黄于武都山,得之色如鸡冠。喜曰:吾丹成矣。至洪雅之花溪,因居岩洞,存神养气,道成升天。岩前隐迹尚存。”这一重大发现让我不禁感叹,一千六百五十六年前“看花台”随着葛洪炼丹便流传至今。看来网传的葛洪炼丹处,得再添加“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杨村的看花台和抱朴洞”了!

特别说明一下,县志中看花台在“花溪江”中,指的是“看花台”在现在花溪河的支流杨村河中。杨村河从““看花台”经柳江古街到与花溪河的汇合处,约有二公里。县志中记载“至洪雅之花溪,因居岩洞,存神养气,道成升天。岩前隐迹尚存。”这一句中的“岩洞”,指的是看花台东面观音岩后面的抱朴洞。

“看花台”的神秘面纱被揭开,随着葛洪炼丹的悠久历史,有可能为柳江古镇的旅游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作者/图片:姜纯秀年4月16日完稿编辑:唐从祥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